荀子肯定动物是有知的,孟子肯定动物是有情的,动物和其他生命都有自身的生存权利,人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万物的主宰。
乐作为理学的重要观念或范畴,早已超出了音乐的范围。总之,孔子和孟子都是从道德情感出发,提出和讨论乐感的问题,他们把道德感和美感合而为一。
按照王夫之的思想,情来源于性,性来源于天。日月有明,容光必照焉。[61]《朱子语类》卷三十一。乐既然出于人的自然本性,是一种感性需要,就必须通过社会的作用进行引导和教育,这同他的化性起伪说是完全一致的。不用智就是不用理智、概念去进行认识,只能靠直接体验,它不是概念分析的认识活动,而是整体把握,也就是全体此心[50],体会自家心意。
这既是道德境界,又是美学境界,善和美在这里合而为一了。这里包含着近代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。[71] 人之所以至贵至厚,具有自我价值,是自然界所赋予的,虽是我所固有,却不能脱离自然界。
从方法上说,乐是乐此心,即遂吾之志的自我体验。君子之志于道也,不成章则不达。在孔子的学生中,颜渊之所以能受到孔子的最高赞许,就因为颜渊能长久地做到仁,且能体验到其中的乐。[81]《明儒学案》卷三十二。
但这主观原则同时又是普遍性原则,是天下之所同者,即与天地生生之理合而为一。因为他以情为性,以气为自然界的根本的普遍存在。
这种乐,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。它不仅仅是心理学或经验论的情感体验或感受活动,而是出于情感而又超情感,达于理性而又超理性的本体境界。但是,任何美感体验都不能离开审美对象,入神超化的本体境界,也要通过对具体对象的审美感受体现出来。[29] 耳目口体心之所好,既然是人的情感需要,感于物而动,自然便有各种情绪感受,因此,他提出了六情说和七情说,这就是性之好、恶、喜、怒、哀、乐谓之情,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以心异。
德者性之端也,乐者德之华也。性之好恶喜怒哀乐,谓之情。至诚而不动者,未之有也。程颐在《养鱼记》中,表达了这种思想。
目之对于色,有共同的美感。可欲之谓善,实际上是指人的自觉的道德需要,也是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,如四端之类。
道是道德理性,欲是自然本能,以道制欲,其乐是理性的乐,故乐而不乱。问题在于,在自然界的山水之中感受到美、体验到美,同样需要主体的审美意识,而主体的审美意识也就是道德意识,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。
[79] 这同王阳明似乎没有什么区别,但他所谓和畅之体,更具主体审美意识的特点和感性经验论的特点,不像王阳明那样,强调其绝对普遍性。荀子认为,乐作为心理情感,出于人性,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,故人不能无乐,乐则必发于声音,形于动静,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,尽是矣。观水之盈科而进,会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观和无穷的力量,享受到自然美。但王艮的最大特点是,即事是学,即事是道[83],而身与道原是一件[84]。王畿不仅发展了感(用)不离寂(体),寂不离感的思想,而且提出灵气是心之本体的观点,把乐的境界从形而上之理变成了形而下之气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,虽然从道德人格的观点提出了乐的问题,但还没有达到精神境界说的高度。
这既是心理体验,又是一种超越,在体验中实现超越,通过超越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,在这种境界中,真善美也就合一了。[67]《语录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。
所谓乐得其道,是以道为外在的社会规范,得而乐之。因此,孔子对于乐的论述,已经不仅局限于音乐的范围,他进而讨论到一般的情感体验问题,这就使乐的哲学具有更普遍的意义。
乐是属于美学的,礼是政治伦理的。我情自性,不能自薄,只有情感需要的充分满足和充分展开,才有美的体验、乐的境界,而不是一味的超越所能实现的。
理学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,在这里被彻底冲淡了。理学家所理解的美,决不能离开真和善,尤其不能离开道德内容。乐作为情感感受,既然由于人心之感物而动,那么这样的感受,当然是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分别言之,有诚、仁、乐之分,合而言之,只是一个良知。
易直子谅之心所以能油然而生,是由于人具有中和之性。[90]《邶风》七,《诗广传》卷一。
徐子曰:‘仲尼亟称于水曰:水哉,水哉。仁与乐是从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情感体验上说的,善和美则是从对象化的作品而言的。
作为超理性的情感体验,这都是从主观目的性进行评价的结果,但是却具有客观普遍性、必然性。这种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境界。
所谓颜子、仲尼之乐,也就是圣希天、贤希圣之意,实际上是天人合一境界。何取于水也?孟子曰:‘源泉混混,不舍昼夜,盈科而后进,放乎四海。从天人关系讲,它虽不主张天人不分、浑沌一片,但它强调二者的和谐一致,以此为美的最高尺度,表现了理学思维的根本特征。笃信好学,未知自得为之乐。
富贵不淫贫贱乐,男儿到此是豪雄。因为他认为,情不仅是表现性的,而且和自然之性是完全合一的。
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不忧就是乐,只有具备了仁德,才能体验到心中之乐,而仁就在你自己的心里,不在心外,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这种境界既是功利的,又是超功利的。
情并不等于性,性情二者是有区别的。好则必有所好的对象,有所好则有物我、人己之分,故如游他人之园,并非己之所有。